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理论中国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22
主题词:市场结构 农业增长 中国农业
摘 要
农业增长市场化,不仅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基本趋势,更是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促进农业增长与市场化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议题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且对于中国的经济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增长市场化中,市场结构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市场经济下农业增长的基本特征或问题,归结为所谓“小生产、大市场”,即无数单个的个体农民面对着同样无数多的消费者,单个的生产者和单个的消费者在市场上都只占据着极其微小的份额。“小生产、大市场”的实质,是对于农业市场结构本质特征的一种最直接和通俗的表述。农业市场结构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即一方面,从产品市场来看,通常被认为属于完全竞争或近似完全竞争;而另一方面,从要素市场看,则往往具有不完全竞争特点。这两种特征使得市场结构对于农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也使得农业的市场运行特征很大不同于其他产业,或者说使得农业在市场条件下的增长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与方式。许多农业增长中的问题,例如价格问题、供求问题、投入问题、技术进步问题等等,都与农业固有的市场结构直接关联,或由特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引发而出,因而许多农业增长问题的发现与研究,事实上都可从市场结构分析引导或着手。因此,市场结构分析不仅对于农业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并且农业市场结构分析在市场结构研究中也具有独特性。
本文的主题,即在于着重研究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的关系,或者说以市场结构作为研究农业增长市场化的重要切入点。试图通过对于农业“小生产、大市场”这一特征的理论阐述,结合国外的经验,从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践出发,分析农业中市场结构的特征与市场运行的特点,研究特定的市场结构对于农民及其农业的影响,探讨从市场结构促进农业增长的方式和政策。
本文认为,农业属于一种典型的近似完全竞争市场类型,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农产品供给不仅缺乏价格弹性,并且往往存在着特殊的供给行为,即“逆价格反应”。典型的是当价格上升,农户通常按生产者一般行为行事,即增加农业投入和扩大农业生产,供给相对有弹性;但当价格下跌,则农户往往采取一种“逆价格反应”,即很少削减甚至反而扩大农业投入和增加农业产出。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和农产品价格反应特殊性是农业增长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部分否定了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能力,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大和趋于疲软,从而表明市场机制在农业中存在着重要缺陷。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即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全竞争,突出的是要素流动存在着相当的障碍或粘滞性。这种不完全竞争导致要素供求不平衡,由此影响农业生产者的投入结构和产出行为。
因此,本文力图表明,无论理论还是现实上,要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的持续与有效增长,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必须不断完善农业的市场结构及其实行相适应的市场政策。具体来说,一是必须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二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改善农业经营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包括两种形式,即内部经营规模扩大和外部经营规模扩大,而其中合作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三是完善农产品交易制度,提高农业市场效率。交易制度对于生产者避免价格风险、改善市场地位和保障收益水平,具有特殊的作用,并且随着市场化进程,这种作用会愈益突出;四是改善政府干预,抵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方面,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可以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但本身并不能根本解决或避免市场风险的存在。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业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农业增长中市场风险更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与含义,以致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政府的干预必须与市场化的要求相适应。
本文最后提出,由于农产品供求和农业生产要素供给的特性,农业增长中的许多问题事实上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所不能根本克服和解决的,而利用国际市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包括发达国家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农业的增长需要从开放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认识。而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伴随WTO而来的贸易自由化趋向,对中国农业既带来了挑战,但更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因此,从完整的角度,还必须探讨和建立一种适应开放市场的中国农业增长战略,这种战略的基础应是立足国内、加强保护;战略的重点应是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战略的目标应当是维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
主题词:市场结构 农业增长 中国农业
发表时间: 2003.5
发表刊物: 上海社会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
电话:18201639572(秘书处) / 13901154762(秘书处)
邮箱:cnrea_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