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柯柄生:中国土地和水越来越少 如何生产更多更安全农产品

发布时间:2014-12-19

【财经网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高的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看起来需要一个奇迹,这个奇迹能不能发生?”12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如此发问。


柯柄生先用一系列数据描述了中国粮食现状,指出中国未来需要应对巨大的粮食安全挑战:


中国前10个月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是440亿美元。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11连增,总产量达到了6.07亿吨,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11连增同时,农产品和食品贸易是11年的净进口。所有的重要的农产品,包括水稻、大米、玉米、小麦、大豆、油料、糖,还有一些猪肉牛肉等等统统都是净进口。前10个月谷物净进口1500万吨以上,大豆已经达到5800万吨,还有棉花、糖都是数以百万吨的数。


为什么进口这么多?
第一个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低,主要的产品、主要的粮食作物,进口完税后的价格比国内市场还低。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尽管生产不断发展仍然是供不应求。需求增长太快。


“中国人口每年不断增加每年600万到700万,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每增长一个农民工要增加40公斤到100公斤粮食的消费量,因为进城之后收入多吃得也多,干的都是体力活,所以粮食消费更高了。所以需求增长很快,去年的粮食增产幅度是0.9%,是不能够跟上需求的。”柯柄生详细解释道。


柯柄生还以大豆举例,“大豆进口今年肯定超过6000万吨甚至更高。6000多万吨,全球大豆出口的60%以上全被我们买来了,相当于国内生产的5倍以上,我们国内生产只有1200多万吨。更重要的是从这个角度看,按照国内生产的水平,每亩只能生产120公斤大豆,6000多万吨,我们需要5亿多亩的土地来生产,我们要把四分之一的土地来生产大豆。如果不进口的话,大家可以看压力大到什么情况。进口都是要交税的,榨的油是我们吃的,剩下的部分顶多就是喂猪喂牛。消费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我们只能增加供给,供给怎么来?面积×单产,面积在哪里?”他问,“我们农业的耕地面积在逐年下降,大概平均每年以500到600万亩的速度,因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开发,这个趋势是没有办法扭转的,如果我们土地的控制政策执行得好的话,可以减缓下降的速度,但是这个趋势是没有办法扭转的,现有的耕地面积一定要下降,并且下降的是好的耕地,一年多熟的高产耕地。”


除了耕地之外,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刚刚南水北调完工,每年输水量95亿立方米,华北地方种小麦的耗水量150亿立方左右,远远超过南水北调的水量。所以专家觉得可能华北地区不能种小麦了,现在华北地区是地下水灌溉,深层的井,将来不是说无水可灌,弄不好就是无水可喝了,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局部改善,这个趋势没有得到好转。没有办法开垦更多的耕地。所以面积扩大是不可能了,只有缩小。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提高单产”,柯柄生说,“就像袁先生,把水稻亩产弄到1000公斤以上。但是现在增产的速度,如果都像原先试验田的产量,我们可能都没有必要开这个论坛了。但是现实情况是没有那样,过去的20年平均粮食的单产水平只提高了23%,二十年合计23%,一年也就1%左右。去年0.9%的粮食增产数量是靠0.7%的面积的扩大,真正的单产的提交只有2%。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提高单产,但是单产提高的速度如此之慢,怎么解决?”


“所以把上边的挑战都概括为一句话: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高的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看起来我们需要一个奇迹的发生,这个奇迹能不能发生?”柯柄生如此发问。


2014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由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主办,《财经》杂志承办,中国友谊促进会为支持机构,于2014年12月12-14日在三亚海棠湾喜来登度假酒店举行,主题为“新经济 新平衡”。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

主管单位:国家农业农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

电话:18201639572(秘书处) / 13901154762(秘书处)

邮箱:cnrea_2022@163.com

版权所有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 京ICP备2021009424号-2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