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乡村旅游,怎么住(一)

发布时间:2022-05-25

作者:杭云龙   来源:微信公众号“乡旅天地” (2022.5.25)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这回专门聊聊乡村旅游“住”的问题。

国外的乡村旅游开发,很多就是从“住”入手的,如德国、法国、西班牙,上世纪中、后期,都是从政府号召、补贴乡村改造开始,先把“住”的问题解决,然后乡旅逐步开展起来。(下面我们会专门讨论域外经验)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经常和国外不一样,“吃”、“游”、“娱”、“购”排在前,“住”排得很后。“住”,本身并非乡村旅游的标配,有的乡旅类型,并不要求住,如近城农家乐,周末玩一天,或打牌,或垂钓,或只是让孩子疯,晚上回家。

乡村旅游,两大主要类型:观光型,度假型。二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交叉,但任何乡旅项目,都有一个侧重。有的乡旅要求短住,如观光旅游;有的要求中长期住,如康养。

到乡下去观光旅游,“住”,是为了“观”到更多的“光”,一天看不完,所以需要住下。在观光目的乡旅中,“住”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

以度假为主的乡旅项目,“住”往往成了目的。有的城里人到乡下旅游,住在不同于家里的旅舍客栈,只是为了足不出户,打几天牌,或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发下呆。最多到周边走走。

从观光角度,“住”处本身具有观光意义,如到了莫干山,看看裸心谷,或湖南新化大熊山春姬峡度假村,那些风格各异、漂亮“住”处,本身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虽然并非我住,却是可供我看,同样达到“不虚此行”的观光旅游目的。


上海民宿.jpg

▲上海民宿

莫干山好“看”的民宿1.jpg

莫干山好“看”的民宿2.jpg

▲莫干山好“看”的民宿


无论观光还是度假,都是一个体验过程。乡村旅游的“住”,本身就是一个极重要的体验元素。

东北,冬天的乡村旅游,住下,睡在炕上,这既是城里人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又是现代人对过去生活的体验,而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更是南方人对北方生活的体验。


外面是白雪,炕上是春天.jpg

▲外面是白雪,炕上是春天

现代炕头.jpg

▲现代炕头


笔者多年前曾在内蒙草原,葛根塔拉旅游,体验了蒙古包里睡觉的感觉。当时的蒙古包还是原汁原味的,不像如今外形如蒙古包,里面已如星级酒店,睡在大统铺里,一夜鼾声、酒气、体臭……虽是难熬,却也难忘。


宾馆化的蒙古包1.jpg

宾馆化的蒙古包2.jpg

▲宾馆化的蒙古包


把“住”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求新创意的很多,如“树屋”,“穴居”(北方窑洞),甚至还有“海底居”等。以观光为目的的乡村旅游,这类求异追求是非常有价值的。


树屋.jpg

穴居1.jpg

穴居2.jpg


从乡旅功能角度,“住”,不光是一间房,一张床,还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如住处的温泉,或温泉住处,可以是重要的乡村旅游“住”元素的提升。 

对乡村旅游而言,“住”的元素,不光是求异,更重要的“求同”,尤其是对于中长期乡旅度假者而言。

“观光”,要求的是“跟别处不一样”;“度假”要求的是“跟别处一样”:一样的舒适,一样的卫生,一样的好吃,一样的服务周到。相对来说,对于乡旅运营管理而言,“服务求同”有时要重于“创新求异”,难度也要大于后者。乡村旅游的人才缺乏,在提供“和别处一样的高水平服务”,服务“求同”方面表现最为严重。

乡村旅游,“住”是最主要的成本构成。怎么在“住”上做好文章,使其有助于观光、有利于度假,值得深入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杭云龙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乡村旅游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文创组副组长、北京峰火文创中心副主任


主管单位:国家农业农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

电话:18201639572(秘书处) / 13901154762(秘书处)

邮箱:cnrea_2022@163.com

版权所有 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 京ICP备2021009424号-2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