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峰《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 1990~2030年》
发布时间:2014-12-16
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因素估测:1990~2030年
卢 锋 杨业伟
【摘 要】在模型演示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比率受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及非农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估测了1990~2030年上述各指标的变动及贡献。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将从2005~2010年的2 023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 142万人,转出量与退出量分别从4 220万人和3 843万人下降到2 704万人和2 949万人,非农就业新增量从6 969万人下降到3 508万人。2005~201O年新进入、退出和转出量对占比下降影响分别为-15.1%、34.7%和38.1%,预计三者对2025~2030年占比变动的影响将分别变为-22.6%、54.3%、49.8%。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趋于缓和但仍将长期存在的特点,作者认为,中国就业政策应从侧重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的方向调整。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占比 新进入量 退出量 转出量
【作 者】卢 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杨业伟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际比较经验显示,经济现代化伴随就业结构的规律性变动,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比从传统社会的80%左右持续下降到10%左右甚至更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上述规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就业结构演变,农业劳动力占比从改革初期的超过70%下降到2010年的约35%,估计2030年将接近10%。给定未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演变趋势,哪些结构因素推动转型进程?如何定量估测这些驱动因素各自的贡献?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发展中就业转型规律实现机制的认识,对相关政策的调整也有借鉴意义。
学术界在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占比变动方面有大量研究成果。有的借鉴国际经验利用人均收入与劳动力产业分布关系预测劳动力占比变动趋势(王善迈等,1987;龚梦等,2010);有的侧重对人口和部门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贾绍凤、孟向京,1996);还有从成本收益比较入手预测均衡状态下劳动力行业分布(刘德海等,2004)。曾湘泉、卢亮(2008)从劳动力新进入量和退出量角度预测过中国2020年劳动力部门结构,不过直接考察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结构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的研究成果很少。
一般而言,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动受新进入和新退出劳动力数量的影响。由于退出可分为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和随着年岁增长退出劳动力市场两类情况,农业劳动力变动可归结为年轻新进入量、年老新退出量、向外新转移量3个结构变量共同作用结果。依据这一思路,本文利用人口和劳动力已有和预测数据,估测截至203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的变动情况。
一、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及研究思路
农业劳动力占比是指农业劳动力数量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用L表示劳动力总量,和分别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力,t时期农业劳动力占比为:
为考察变化对影响,对式(1)中进行一阶Taylor展开:
在不考虑无穷小项情况下,则:
这里定义农业劳动力变化为:
其中,为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是农业劳动力增加因素。为农业劳动力的退出量,是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因素。为农业劳动力转出量,如不考虑非农劳动力回流农业的较为偶然情况,也是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因素。
将式(4)代入式(3)并整理,得到:
定量估测式(5)中各变量未来变动轨迹及其相对贡献需利用两类数据,一类是劳动力总量数据,包括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数量及其占比变化。另一类是农业劳动力内部结构数据,包括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退出量和转出量。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劳动力总量、经济活动人口、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数据。用农业劳动力除以经济活动人口得到农业劳动力占比[1]。本文主要利用1990年以来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但由于人口普查是在尾数为0的年份(如1990、2010年)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是在尾数为5的年份(如1995、2005年)进行,因此我们的估计限制在5年一个时期。
1990~201O年,劳动力、非农劳动力、占比变化等指标数据都属已知,对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与退出量可通过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推算,然后通过式(5)间接估算转出量。对2010年以后的年份,利用联合国统计部门人口预测数据,并结合劳动力参与率信息估计劳动力总量。对新进入和退出的劳动力数量则利用已有相关数据年份(1990~2010年)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年龄分布信息,在假定预测年份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和退出量人口构成与1990~2010年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加以推测。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劳动力总量和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及退出量后,预测时期仍有两个变量未确定:一是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化,二是农业劳动力转出量。下面将借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外生确定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化,然后估算预测年份农业劳动力转移量。
二、劳动力总量数据
本文涉及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劳动力总量(经济活动人口)、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及农业劳动力占比。1990~2010年这些指标已有统计数据,对预测年份采用适龄劳动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的方法估计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总量),然后在设定农业劳动力占比的基础上估测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
各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等于各年龄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可用就业与失业人口相加量乘以各自分年龄占比分布求得。《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给出了相关年份就业总量和分年龄就业人员占比,由此可估算各年龄就业人员数。失业人口总量可用经济活动人口减去就业人口方法估算[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报告了相关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分年龄占比分布,假定总体失业人口分年龄占比分布与城镇登记失业者大体相同,以估算分年龄失业人口。利用上述方法估算的分年龄就业和失业人口加总得到分年龄经济活动人口。
由此估算已有数据时期(2000~2010年)中国各年龄段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数据。总体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75.7%下降到2010年的70.5%,10年共下降5.2个百分点。年轻人口劳动参与率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下降较快,如15~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由2000年的38.3%下降到2010年的26.6%,年均下降1.17个百分点。20~2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由2000年的86.5%下降到2010年的73.3%,年均下降1.32个百分点。而年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则不同,55~59岁和60~64岁年龄段人口劳动参与率变化较小;65岁及以上劳动参与率波动显著,2010年比10年前上升2.9%。
比较2010年中国与若干发达国家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见表1),2010年中国15~1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比欧美发达国家低4个百分点左右,但比日本、韩国分别高出11.6和19.7个百分点。从20~24岁组至45~49岁组人口劳动参与率均高于其他国家。年老人口劳动参与率则低于部分发达国家。如2010年55~5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和西欧部分国家,60~6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低于韩国、美国和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高于美国和西欧部分国家,但低于韩国。
表1 OECD国家和中国2010年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 %
年龄(岁) | 美国 | 日本 | 德法英平均 | 韩国 | OECD国家平均 | 中国 |
15~19 | 30.4 | 15.0 | 30.0 | 6.9 | 26.6 | 26.6 |
20~24 | 71.5 | 68.2 | 68.6 | 47.9 | 63.5 | 73.3 |
25~29 | 82.1 | 85.8 | 85.1 | 73.4 | 82.2 | 89.7 |
30~34 | 82.6 | 82.3 | 86.6 | 73.5 | 84.7 | 90.9 |
35~39 | 83.3 | 81.7 | 87.4 | 75.1 | 85.9 | 91.6 |
40~44 | 83.5 | 84.3 | 88.9 | 80.0 | 86.4 | 91.7 |
45~49 | 82.6 | 86.4 | 88.7 | 79.4 | 85.1 | 89.1 |
50~54 | 79.8 | 84.3 | 85.1 | 75.9 | 80.7 | 77.2 |
55~59 | 73.3 | 77.9 | 72.3 | 68.2 | 68.1 | 67.8 |
60~64 | 55.2 | 60.5 | 36.4 | 55.5 | 41.5 | 49.9 |
65+ | 17.3 | 21.7 | 4.7 | 29.4 | 10.0 | 21.5 |
注:OECD各国数据来自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11),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6th Edition, October. http://laborsta.ilo.org/applv8/data/EAPEP/eapep_E.html 。
学术界和国际机构对中国未来劳动参与率做过预测。例如,曾湘泉、卢亮(2008)分两种情况预测2020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参与率。第一种情况下,2020年中国15~64岁人口平均劳动参与率为68.6%,其中15~24岁,55~64岁和65~69岁劳动参与率分别为43.2%、67.2%和25.1%。第二种情况下,2020年15~64岁人口平均劳动参与率为64.7%,其中15~24岁,55~64岁和65~69岁劳动参与率分别为37.8%、45.9%和20.2%。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劳动参与率为71.4%,其中15~19岁、20~24岁、60~64岁、65岁及以上劳动参与率分别为32.9%、81.5%、48.8%和19.4%,其余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11)。
参考国际经验和学术界研究成果,本文假定未来中国年轻人口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年老人口劳动参与率有所上升,其余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具体设定15~19岁、20~24岁劳动参与率2030年达到OECD国家目前平均水平,55~59岁、60~64岁和65岁及以上劳动参与率2030年达到日本、韩国2010年平均水平,其余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保持2010年水平不变。对2010~2030年劳动参与率变化采用简单线性内插方法估计。在预测各年龄段人口劳动参与率基础上,结合联合国分年龄人口预测数得到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加总得到全部经济活动人口。
表2估算了2015~2030年每5年期的劳动参与率和经济活动人口。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总体劳动参与率将从70.2%下降到66.4%。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峰值为2020年的约7.99亿人,到2030年小幅下降到近7.90亿人。劳动力结构将在两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年轻劳动力呈下降趋势:15~29岁各个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5~19岁劳动力将从2015年的2 525万人减少到2030年的2 079万人,20~24岁和25~29岁劳动力将分别从2015年的7 425万人和10 685万人减少到2030年的5 090万人和7 391万人。另一方面参与劳动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不断增加,如65岁及以上参与劳动的人口数量将从2015年的近3 000万人增长到2030年的5 857万人。
给定未来劳动力总量数据,设定未来不同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速度,可以计算未来农业劳动力和非农劳动力数量。借鉴国际比较经验特别是东亚经济体高速增长时期有关经验,考虑到1990~201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下降约1.1个百分点,本文设定未来20年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分别下降0.9%(低位),1.1%(中位)和1.3%(高位)。在今后年均下降1.3%的高位降速假设下,2030年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下降到9.9%,达到OECD国家目前水平。年均下降0.9%是较慢情况,年均下降1.1%(中位降速)的可能性较大。
表2 1990~2030年中国若干劳动力总量指标估计
期末年份指标值 | 年 份 | |||||||
1995 | 2000 | 2005 | 2010 | 2015 | 2020 | 2025 | 2030 | |
15岁及以上人口(万人) | 88903 | 97731 | 104252 | 111832 | 112575 | 115536 | 117676 | 118953 |
劳动参与率(%) | 77.4 | 75.7 | 72.9 | 70.5 | 70.2 | 69.2 | 67.8 | 66.4 |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 68855 | 73992 | 77877 | 78388 | 79081 | 79907 | 79842 | 78958 |
农业劳动力占比(%) | 51.6 | 48.7 | 43.6 | 35.6 | 30.1 | 24.6 | 19.1 | 13.6 |
农业劳动力(万人) | 35530 | 36043 | 33970 | 27931 | 23800 | 19654 | 15247 | 10735 |
非农劳动力(万人) | 33325 | 37949 | 43907 | 50457 | 55281 | 60253 | 64596 | 68223 |
期末非农就业人数(万人) | 32535 | 36042 | 41205 | 48174 | 53457 | 58265 | 62464 | 65972 |
5年期非农就业增量(万人) | 6700 | 3507 | 5163 | 6969 | 5283 | 4808 | 4200 | 3508 |
注:1990~201O年15岁及以上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农业劳动力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参与率、农业劳动力占比、非农劳动力按相应数据关系计算而得。2015~2020年15岁及以上人口数据来自United Nations(201O),劳动参与率按正文讨论方法估算,假定农业劳动力占比2010年以后年均下降1.1%,对预测年份经济活动人口、农业劳动力、非农劳动力按相应指标关系计算而得。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采用非农劳动力减去失业人口的方法估计非农就业量。用2001~2010年经济活动人口减去就业人口得到失业人口估计数,用失业估计数除以非农劳动力得到这个时期平均失业率估计数。用这个平均失业率估计数乘以预测时期非农劳动力得到未来失业人数估计,从而估算得到预测时期非农就业数。
从表2可以看出,受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受教育年限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经济活动人口在前30年呈增长趋势,但2015~202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在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下降1.1%的假设下,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从2010年的35.6%下降到2030年的13.6%,农业劳动力总量将从2.793亿下降到1.074亿。非农劳动力与非农就业量保持增长态势,但非农就业增量在2005~2010年达到年均1 394万人峰值后逐渐下降,到2025~2030年将下降到年均702万人。
三、1990~2010年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动估测
1990~201O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我们利用其中有关“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信息作为农业劳动力各年龄构成比例抽样统计值,然后再利用农业劳动力总量乘以该抽样比得到总体分年龄农业劳动力估计值。另外,“六普”数据中农林牧渔业分年龄从业人员并非每个年龄组人口数据,而是以5年为一个年龄段统计的从业人员数。本文假定在每个年龄段内部农业劳动力分布与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相同,使用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占相应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比例计算各年龄农业劳动力数量。
估计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和退出量需要设定“新进入截止年龄”和“退出起始年龄”。新进入劳动力一般需要在小于或等于进入截止年龄的年龄段完成进入,退出劳动力需要在大于退出起始年龄的年龄段退出。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乡村人口比例在进入截止年龄前递增,在退出起始年龄后递减。分年龄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人口比例数据显示,1990~2005年按期末农业劳动力减去期初同一出生队列农业劳动力计算的各年龄新进入量中,21~25岁组基本为负值,只是在1995~2000年21岁、22岁和24岁人口对应有微小正值,因而本文对2005年及以前新进入截止年龄设定为20岁。2005~201O年21~25岁各年龄新进入量都有数量较小的正值,新进入量共计755万,因而将这个5年期新进入量截止年龄提高到25岁。
表3给出了1990~201O年已有数据时期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估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在1990~200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新进入量从1990~1995年的3 171万人下降到2000~2005年的1 678万人,年均新进入量由634万人下降到338万人。2005~201O年新进入量有所回升,达到2 023万人,年均新进入量405万人。新进入农业劳动力年龄不断提高,新进入主体由1990~1995年的16~20岁提高到2005~201O年的18~21岁,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可能是关键因素。
考虑到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例大约从50岁前后开始趋势性下降,设定50岁为退出年龄。对每个5年期而言,用期初50岁以上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减去期末55岁以上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期末55岁以上各年龄对应的农业劳动力退出量,将这些退出量加总得到总的农业劳动力退出量(见表4)。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退出量规模在1990~2010年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变动格局。1990~1995年退出量较高,总量2 211万人,年均442万人;1995~2000年退出量最低,总量854万人,年均171万人;2005~201O年,退出量增加到3 843万人,年均769万人。
表3 1990~2010年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估计 万人
年龄(岁) | 时间(年) | |||
1990~1995 | 1995~2000 | 2000~2005 | 2005~2010 | |
16 | 509 | 423 | 218 | 90 |
17 | 574 | 491 | 300 | 169 |
18 | 613 | 610 | 394 | 254 |
19 | 703 | 537 | 376 | 327 |
20 | 773 | 547 | 390 | 428 |
21 | (-91) | (71) | (-25) | 238 |
22 | (-208) | (36) | (-61) | 181 |
23 | (-224) | (-4) | (-95) | 162 |
24 | (-224) | (15) | (-45) | 140 |
25 | (-192) | (-20) | (-44) | 34 |
总计 | 3171 | 2608 | 1678 | 2023 |
注:期末各年龄对应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等于期末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减去期初同一出生队列农业劳动力,1990~2005年各期新进入量总计等于16~20岁各年龄新进入量之和,2005~2010年新进入量等于16~25岁各年龄新进入量之和。依据正文对两种进入截止年份考虑,“总计”不包括括号内数字。
表4 1990~2010年农业劳动力退出量估计 万人
年龄(岁) | 时间(年) | |||
1990~1995 | 1995~2000 | 2000~2005 | 2005~2010 | |
55 | 64 | 47 | 7 | 208 |
56 | 99 | 25 | 18 | 202 |
57 | 79 | 44 | 25 | 229 |
58 | 92 | 35 | 20 | 248 |
59 | 103 | 56 | 35 | 229 |
60 | 107 | 34 | 33 | 202 |
61 | 139 | 53 | 59 | 217 |
62 | 123 | 55 | 52 | 188 |
63 | 127 | 60 | 72 | 204 |
64 | 128 | 50 | 78 | 179 |
65+ | 1148 | 396 | 1487 | 1736 |
总计 | 2211 | 854 | 1886 | 3843 |
注:期末年份各年龄对应退出劳动力等于期初同一出生队列农业劳动力减去期末该年龄劳动力,6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退出量等于期初60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减去期末6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
获得农业劳动力进入和退出估计数后,结合农业劳动力总量变化并依据“总变化量=新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关系,可计算1990~201O年农业劳动力转出量(见表5)。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如1990~1995年、2005~201O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4 344万人和4 220万人,年均转移量分别为869万人和844万人。经济平均增速较低的1995~2000年与2000~2005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较低,分别为1 240万人和1 865万人,年均转移量分别为248万人和373万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估计的转移量不等于农民工增量。一方面转移量仅包含从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就业部分,没有包括乡村人口直接进入非农劳动力部分,会导致转出量估计值低于农民工增量。另一方面,计入转移量的部分劳动力可能已成为不计入农民工的城镇人口,这导致转出量估计可能高于农民工。事实上,不同时期,转出量和农民工增量估计结果并不一致[3]。
表5 1990~2010年农业劳动力变化结构 万人
时间(年) | ||||
1990~1995 | 1995~2000 | 2000~2005 | 2005~2010 | |
总变化量 | -3384 | 513 | -2073 | -6039 |
新进入量 | 3171 | 2608 | 1678 | 2023 |
退出量 | 2211 | 854 | 1886 | 3843 |
转出量 | 4344 | 1240 | 1865 | 4220 |
注:农业劳动力总量变化量由期末农业劳动力减去期初农业劳动力而得,农业劳动力总量数据来自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新进入量来自表3,退出量来自表4,转出量由新进入量减去退出量再减去总量变化量得到。
四、预测数据时期占比变动因素估测
上面已给出了201O~2030年劳动力总量指标。对进入量、退出量和转出量等指标估计方法与1990~201O年相同。5年期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等于期末年份16~25岁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减去期初同队列农业劳动力。利用“六普”2010年乡村分年龄人口数据,可估计出2020年及以前11~20岁乡村人口。但是,2020年之后11~15岁乡村人口在2010年尚未出生,估计这部分人口数需采用不同方法。为此先估算2011~2015年每年新出生乡村人口数,得到2015年乡村分年龄人口数,再依据期末乡村人口占期初同队列乡村人口的经验比例推延得到2025年11~15岁农业劳动力,并由此推算2020~2030年新进入农业劳动力数。期初11~20岁的乡村人口,期末有小部分可能会转为城镇人口甚至发生非正常死亡,留在乡村有一部分可能转移到非农就业,剩下的是期末16~25岁农业劳动力。通过考察两个分流比例估计期末16~25岁农业劳动力:(1)期末仍留在乡村人口占期初相应年龄人口比例,(2)期末仍留在乡村人口中的农业劳动力比例。
将特定5年期期初11~20岁乡村人口乘以“期末仍留在乡村年轻人口占期初相应年龄乡村人数比例”,再乘以“期末年轻人口中成为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得到期末16~25岁农业劳动力。因而利用给定时期期初分年龄农业劳动力,可估测该时期新进入劳动力数。由于利用数据的最晚年份是2010年,采用上述方法预测新进入农业劳动力最远年份是2025年。估计2025年后新进入农业劳动力还需要估计2025~2030年期初11~20岁乡村劳动力数据。
考虑2030年16~25岁农业劳动力来自2025年11~20岁乡村人口,即来自2015年1~1O岁乡村人口,因而如能得到2015年各年龄段乡村人口数据就能估计2025~2030年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我们利用2010年乡村人口年龄分布数据,在设定乡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础上推算2015年分年龄乡村人口[4]。表6报告了201O~2030年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的估计结果。总体看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O~2015年年均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约441万人,到2025~2030年估计将下降到年均228万人。其中2015~2020年降幅最大,年均新进入量较2010~2015年下降165万人。
设定50岁为开始退出年龄估测退出量,首先需利用相关数据估测未来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未来年份50岁以上劳动力来自早先年份50岁以下相应年龄劳动力,我们利用2010年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并结合农业劳动力队列变化比例推算预测年份20岁以上农业劳动力分年龄数据。队列变化比例指期末某年龄农业劳动力占期初同队列农业劳动力比例(Willems,1999)。在不考虑非农劳动力回流情况下,期末26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都来自期初农业劳动力。期初农业劳动力在期末部分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或退出,其余继续作为农业劳动力[5],通过估算期末农业劳动力占期初相应年龄农业劳动力比例乘以期初相应年龄农业劳动力总量,可估算出期末26岁及以上的分年龄农业劳动力。
表6 2010~2030年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估计 万人
年龄(岁) | 时间(年) | |||
2010~2015 | 2015~2020 | 2020~2025 | 2025~2030 | |
16 | 81 | 75 | 82 | 61 |
17 | 169 | 109 | 131 | 101 |
18 | 250 | 152 | 175 | 143 |
19 | 329 | 188 | 214 | 175 |
20 | 348 | 203 | 184 | 171 |
21 | 274 | 147 | 135 | 147 |
22 | 246 | 157 | 102 | 122 |
23 | 197 | 127 | 77 | 89 |
24 | 154 | 122 | 70 | 79 |
25 | 159 | 103 | 60 | 54 |
总计 | 2207 | 1382 | 1229 | 1142 |
注:期末年份各年龄新进入劳动力等于期末该年龄劳动力减去期初同队列劳动力。利用人口普查(2011)有关数据采用正文讨论方法估算而得。
我们在预测未来农业劳动力退出量时,采用图中4个时期期末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占期初同队列农业劳动力比例的平均水平作为预测利用参数。利用该比例和2010年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加上前面估测未来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时得到的16~25岁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可获得2010~2030年4个5年期分年龄农业劳动力数据。
图 期末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占期初同队列农业劳动力比例
注:根据两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分年龄分行业劳动力数据计算。
用期初50岁以上各年龄农业劳动力减去期末55岁以上相应年龄农业劳动力得到期末各年龄对应的农业劳动力退出量(见表7)。2015~2020年农业劳动力退出量明显下降,随后小幅上升,大致在2 800万~3 000万人之间变动,即年均退出量在560万~600万人。给定未来农业劳动力绝对量下降趋势,退出量大体稳定意味着退出对农业劳动力下降的相对贡献会越来越大。
结合本研究估算农业劳动力总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农业劳动力在预测年份各期变化量。利用前面对新进入量和退出量估计结果,用新进入量减去退出量再减去变化量可以得到转出量(见表8)。农业劳动力绝对量将持续下降,2010年以后年均约下降800万~900万人。随着农业劳动力规模减小,农业劳动力转出量也将逐步下降,年均转出量从201O~2015年的658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541万人。
表7 2010~2030年农业劳动力退出量估计 万人
年龄(岁) | 时间(年) | |||
2010~2015 | 2015~2020 | 2020~2025 | 2025~2030 | |
55 | 60 | 90 | 85 | 51 |
56 | 60 | 96 | 90 | 64 |
57 | 87 | 120 | 104 | 71 |
58 | 100 | 90 | 84 | 74 |
59 | 111 | 60 | 116 | 94 |
60 | 126 | 81 | 121 | 115 |
61 | 167 | 95 | 151 | 142 |
62 | 144 | 118 | 164 | 142 |
63 | 168 | 152 | 136 | 127 |
64 | 139 | 136 | 74 | 143 |
65+ | 1885 | 1799 | 1794 | 1926 |
总计 | 3046 | 2837 | 2920 | 2949 |
注:期末年份各年龄对应退出劳动力等于期初同队列农业劳动力减去期末该年龄劳动力。
表8 2010~2030年农业劳动力变动 万人
时间(年) | ||||
2010~2015 | 2015~2020 | 2020~2025 | 2025~2030 | |
总变化量 | -4143 | -4146 | -4407 | -4512 |
新进入量 | 2207 | 1382 | 1229 | 1142 |
退出量 | 3046 | 2837 | 2920 | 2949 |
转出量 | 3263 | 2692 | 2716 | 2704 |
注:总变化量、进入量和退出量数据来自表2,表6和表7,根据总变化量=进入量-退出量-转出量计算转出量。假定2010年后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
五、估计结果的汇总与讨论
本文定量估测1990~203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化的结构因素贡献。利用式(5)及上述整理和估测结果,可估算1990~2030年影响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化各结构因素绝对量水平和贡献率。如2005~201O年劳动力总量从7.79亿增加到7.84亿,农业劳动力从3.40亿下降到2.79亿,农业劳动力占比从43.6%降至35.6%,下降8个百分点。同期农业劳动力退出量为3 843万人,解释了2.8个百分点的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贡献率为34.7%。表9报告了2010年以后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下降1.1%中位降速假设下有关估算结果。从估测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年均下降1.1%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数量将从2010年的2.7903亿人下降到2030年的1.0735亿人,同期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从35.6%下降到13.6%。农业劳动力新进入量从2005~201O年的2 027万人下降到2025~2030年的1 142万人,农业劳动力转出量和退出量分别从4 220万人和3 843万人下降到2 704万人和2 949万人。2005~201O年新进入量、转出量、退出量、非农劳动力变化4个因素对农业劳动力占比变化的定量解释程度或贡献率分别为-15.1%、38.1%、34.7%和42.4%,到2025~2030年4个因素贡献率将分别变为-22.6%、49.8%、54.3%和18.5%。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位或高位降速假设下,上述预测指标演变轨迹相应改变。
第二,农民工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农民工数量增长到2.54亿人。农民工不仅包括本文估测的农业劳动力转出量,还包括乡村新进入劳动力人口中直接到城镇非农部门就业人员。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未来农业劳动力转出量将从2005~201O年的年均844万人下降到201O~2015年的年均652.6万人,此后2015~2030年大致维持在540万人左右。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位和高位降速假设下,转出量将在201O~2015年分别下降到年均494.4万人和756.2万人,2025~2030年分别下降到年均388.2万人和694万人。可见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高峰期虽然已过,但这个历史进程仍将长期持续。
表9 1990~2030年中国劳动力若干总量和结构指标
时间(年) | ||||||||
1990~1995 | 1995~2000 | 2000~2005 | 2005~2010 | 2010~2015 | 2015~2020 | 2020~2025 | 2025~2030 | |
期末15岁以上人口(万人) | 88903 | 97731 | 104252 | 111832 | 112575 | 115536 | 117676 | 118953 |
劳动参与率(%) | 77.4 | 75.7 | 73.0 | 70.1 | 70.2 | 69.2 | 67.8 | 66.4 |
期末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 68855 | 73992 | 77877 | 78388 | 79081 | 79907 | 79842 | 78958 |
期末农业劳动力占比(%) | 51.6 | 48.7 | 43.6 | 35.6 | 30.1 | 24.6 | 19.1 | 13.6 |
期末农业劳动力(万人) | 35530 | 36043 | 33970 | 27903 | 23800 | 19654 | 15247 | 10735 |
期末非农劳动力(万人) | 33325 | 37949 | 43907 | 50485 | 55281 | 60253 | 64596 | 68223 |
期末非农就业人数(万人) | 32535 | 36042 | 41205 | 48174 | 53457 | 58265 | 62464 | 65972 |
非农就业新增量(万人) | 6700 | 3507 | 5163 | 6969 | 5283 | 4808 | 4200 | 3508 |
农业劳动力进入量(万人) | 3171 | 2608 | 1678 | 2023 | 2207 | 1382 | 1229 | 1142 |
农业劳动力退出量(万人) | 2211 | 854 | 1886 | 3843 | 3046 | 2837 | 2920 | 2949 |
农业劳动力转出量(万人) | 4344 | 1240 | 1865 | 4220 | 3263 | 2692 | 2716 | 2704 |
进入量贡献率(%) | -20.9 | -77.2 | -35.5 | -15.1 | -30.2 | -35.5 | -23.7 | -22.6 |
退出量贡献率(%) | 30.0 | 20.8 | 25.7 | 34.7 | 45.5 | 45.6 | 50.1 | 54.3 |
转出量贡献率(%) | 17.2 | 30.2 | 25.4 | 38.1 | 48.7 | 43.3 | 46.6 | 49.8 |
非农劳动力变化贡献率(%) | 73.7 | 126.2 | 84.4 | 42.4 | 36.0 | 46.6 | 27.0 | 18.5 |
注:各指标数据或是对前文相关表格估算数据汇总,或是采用正文讨论方法估算。
第三,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农业劳动力退出量将从2005~201O年的年均768.6万人下降到201O~2015年的年均609.2万人,此后15年预测期年均下降567万~590万人左右。虽然退出绝对数下降,但由于农业劳动力基数同时下降,农业劳动力退出因素对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贡献率会显著上升。上述估测结果显示,退出量对2005~201O年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贡献率为34.7%,201O~2020年贡献率将增长到45%左右,2025~2030年进一步上升到54.3%。年老退出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2005~201O年中国年均非农就业新增量1393.8万人,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中位降速假设下,此后4个5年期年均新增量将依次下降到1 057万人、962万人、840万人和701.6万人。比较两个20年,1990~201O年年均创造非农就业岗位约1 117万个,201O~2030年年均需创造890万个。在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位和高位降速假设下,未来20年年均需分别创造737万个和1 031万个非农工作岗位。可见从就业转型进程看,中国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将趋于缓和,但压力将长期存在。
针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新增非农就业岗位创造压力将趋于缓和但仍将长期存在的特点,中国未来就业政策应从侧重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并重的方向调整。应在提升经济增长结构与质量的同时,加快培育城乡一体化劳动市场体系以促进就业增长,通过完善普惠城乡居民的劳动培训、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帮助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从更广阔视角看,应将就业政策调整与人口、户籍、土地制度等深层改革配合起来形成政策合力,以保障中国就业和经济整体最终实现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蔡昉(2004):《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 龚梦等(2010):《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的模拟与预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3. 国家统计局(201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4月28日。
4. 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5.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1993):《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6.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3):《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7. 贾绍凤、孟向京(1996):《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8. 刘德海等(2004):《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预测分析》,《系统工程》第7期。
9. 卢锋(2011):《中国农民工工资定量估测(1979~2010)》,CCER《中文讨论稿》No. C2011020,11月28日。
10.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1997):《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王善迈等(1987):《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的预测》,《宏观经济研究》,第4期。
12. 曾湘泉、卢亮(2008):《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预测分析与就业战略的选择》,《教学与研究》,第6期。
13.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2011):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6th edition, October 2011):http://laborsta.ilo.org/applv8/EAPEP/eapepE.html.
14. United Nations(2010):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0. http://esa.un.org/unpd/wpp/unpp/panel_ indicators.htm.
15. Willems, Ed., (1999): Modelling Replacement Demand: A Random Coefficient Approach. Research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Maastricht University, Maastricht, August.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
电话:18201639572(秘书处) / 13901154762(秘书处)
邮箱:cnrea_2022@163.com